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在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启动我国首个海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井的钻探作业。
这口井深3243米,采用了“老井分层注气再利用”的突破性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还能确保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
中海油没有新建油井,而是选择重新利用那些利用率低或产量下降的现有油井。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
首次二氧化碳注入试验计划于4月开始。该项目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向海底地层注入超过100万吨二氧化碳,同时增加20万吨石油产量。
恩平15-1位于深圳西南约200公里处,水深90米,是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平台。该油田天然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如果采用常规方法开采,将导致更高的排放量,并对海上基础设施和管道造成潜在的腐蚀风险。
Image courtesy of CNOOC
该项目以中海油首个海上CCS(碳捕获和储存)计划为基础,该计划于2023年6月在同一平台上启动。 该项目在近13,000小时的运行中成功封存了超过180,000吨二氧化碳。
公司首席执行官周新怀先生表示:“恩平15-1油田CCS示范项目的成功投产,将有力支持公司增储上产、绿色低碳发展。”
中海油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海上油田绿色发展,探索“海上封存陆上碳”,为沿海高排放企业提供新的碳减排解决方案。
中国碳市场拓展至发电领域
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中国碳交易体系主要关注电力生产领域。据环保部称,该机制已取得成效,过去几年发电领域碳排放强度下降了8.78%。
随着这些重工业的加入,约有1500家新企业将加入市场。钢铁、水泥和铝行业每年合计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
尽管该声明涉及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但Veyt的碳市场分析师 Mai Duong对其影响提出质疑,尤其是因为它没有要求新行业在 2024 年减少排放。她表示:“官方方案进一步明确,新增实体将不再承担2024年的履约义务,基准方法将从后续履约期开始直接采用,且目前尚未设定绝对排放上限。我们预计,这一最新更新将对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配额价格产生轻微的利空影响。”
Duong还指出,尽管中国最初计划逐步将多个行业纳入其排放交易体系(ETS),但这一扩展计划一再被推迟。推迟的原因是人们对数据准确性的担忧,以及担心此前影响电力行业的供应过剩问题可能会蔓延到其他行业。
减排的关键战略
尽管存在延误和挑战,但扩张符合该国更广泛的气候目标,加强了在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和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努力。
加上欧洲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这构成了市场持续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欧盟新的碳关税制度可能会给中国出口商带来贸易劣势,因此将更多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与全球碳定价机制接轨的一项战略举措。
自2021年碳市场启动以来,交易活动有所增加,但价格仍低于欧洲,限制了其对主要污染企业的影响。2024年11月,价格创下每吨14.57美元(105.65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但此后有所下降。市场发展的这一新阶段既可以改善流动性,又有助于实现其最终的减排目标。
【免责声明】本号所载或分享来源于互联网和其它网站内容、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只是出于传递信息技术,不用做商业用途,仅供参考,同时对其观点保持中立,并已标明来源出处,若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电话:18191851990